对话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 解读六大看点-行业新闻-山西小米网

400-660-1233

对话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 解读六大看点

发布日期:2019-03-05 05:40:51    浏览次数: 27

 

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去年,中国经济增速为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00309亿元,比上年增长6.6%,怎么看待这份成绩单?2019年宏观政策取向有哪些变化?民生领域有哪些亮点?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有哪些具体安排?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信息研究司副司长马志刚在国办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的会议上接受新京报采访,解读报告六大看点。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信息研究司副司长马志刚。《政府工作报告起草背后》截图

看点1:报告是如何起草的?

专业性的问题用接地气的语言讲出来

新京报:往年总理都会亲自修改报告,今年是不是也是这样?总理有没有删改一些内容?

马志刚: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总书记对政府工作报告高度重视,多次对报告起草提出明确要求,要求贯彻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理也是亲自部署、亲自参与起草工作,要求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充分体现出来。

起草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系统梳理了去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重要文件和政策,并多次去基层调研,形成了初稿。今年1月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报告》。1月1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会议,审议通过《报告》送审稿。1月16日,国务院召开全体会议,再次讨论审议《报告》送审稿。1月17日印发到141个单位征求意见,起草组共汇总整理出1200多条修改意见,经过反复研究,吸收了500多条重要意见。2月22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国务院拟提请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稿。

新京报:近两年报告起草都会吸纳一些年轻人参与,今年呢?

马志刚:在报告起草过程中,吸纳年轻人参与,这是近年比较创新的一种做法,让一部分年轻人加入报告起草前期工作小组,参与起草前期的一些工作,充分发挥年轻人的作用,今年也继续延续了往年的这种工作方法。

新京报:报告体例有没有变化?

马志刚:报告体例和往年基本上差不多,首先对2018年的工作进行回顾,然后对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进行部署,第三部分对2019年政府工作的重点任务作出安排。

在2018年工作回顾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一些标志性成就进行总结,从多个方面对去年工作进行了梳理,同时对当前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坦诚政府工作存在的不足。

第二部分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方面,重点是对宏观政策取向作出了安排,对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作出了部署,同时对完成好今年政府工作需要处理好的几大关系做了论述。

2019年的重点工作和重点任务方面,也是通过几个方面对减税降费、营商环境等做出了详细安排。

新京报:这些年政府工作报告经常会出现一些热词,比如“有权不可任性”。今年报告的文风有没有新变化?

马志刚:首先我感觉最好的文风,就是政策能够做到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真真正正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从具体的文字表述来说,中央领导同志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就是要通俗易懂,把一些专业性的问题用老百姓的语言、接地气的语言讲出来,起草组也尽力往这个方向努力,希望不负大家所望。

看点2:如何看待2018年成绩?

去年的GDP增速是没有水分的增长

新京报: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8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00309亿元,比上年增长6.6%。怎么看待2018年的这份成绩单?有声音说增长6.6%有水分,真实情况如何?

马志刚: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90万亿元,增长6.6%。现在有个别议论认为增长6.6%是不是有水分?含金量是不是太高?从我们起草组掌握的情况看,去年的经济增长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增长,实物量数据、关键指标增速、国际组织的预测等等,均支持支撑中国经济增速的真实性。

新京报:具体有哪些数据和国际组织的预测?

马志刚:去年社会用电量、铁路货运量等指标都保持了较快增长。社会用电量增长8.5%,是2012年以来的最高增速;铁路货运量增长9.1%。三大产业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7.7%。三大需求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9%,且在第四季度以来出现了逐月回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进出口按人民币计价增长9.7%,货物进出口总量突破30亿万元大关,在发展中国家居于首位的。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比上年增长了10万。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5%,与经济增速保持基本同步。

从国际组织预测来看,今年1月份世界银行发布了最新的全球经济展望,预计2018年中国经济增长是6.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合组织对中国去年GDP增速的预测值也基本在6.5%到6.6%之间。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说,去年GDP增长6.6%,都是一个没有水分的增长。而且,去年的经济增长还是在高基数上的一个增长,现在GDP增长一个百分点,相当于2013年的1.4倍,相当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也就是2008年的2.6倍。去年全年GDP增量在7万亿元以上,接近于8万亿元,相当于G20成员国墨西哥、印度尼西亚2017年的GDP。

新京报:你如何评价去年的成绩?

马志刚:我认为,去年成绩的取得十分不容易,看似寻常,实则颇不寻常。

去年年初的时候,开局还算不错,但进入四五月份,国际经贸环境开始发生较大变化,保护主义抬头,金融市场大幅震荡,尤其是中美经贸摩擦,给我国一些企业的生产经营,特别是市场预期,还是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国内新旧矛盾交织,消费、投资增长出现了多年未有的双放缓,我国经济出现了新的下行压力,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是很不容易的。

在过去一年,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也在应对复杂风险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政府工作报告对这些成绩做了简要的总结回顾,当然不可能面面俱到,因为篇幅限制,只把其中的一部分写上去,把重点工作、标志性成绩进行了总结。

看点3:今年的目标指标怎么确定的?

把可能遇到的困难考虑得更充分一些

新京报:今年的GDP增速是怎么确定的?有哪些考虑?

马志刚: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考虑了需要与可能,考虑了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考虑了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考虑了社会预期,也考虑了与全国建成小康社会相衔接等各种因素。我相信报告最终提出的关于经济增速等目标,是大家都能够认可的,也是符合我国实际和社会市场预期的。

百度搜索 →山西小米网← 了解更多

新京报:有机构预测说,去年贸易摩擦的的影响会在今年或明年集中显现,那么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指标的设定,会不会考虑这些有可能出现的影响?

马志刚:我看到有一种说法,2018年有可能是过去十多年,也就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最困难的一年,但也有可能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我们政府工作报告充分考虑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把可能遇到的困难想得更充分一些。所以在政策制定方面,很多政策还是有一个新的变化。

比如财政政策方面,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今年是提前下达的。以前都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来,人代会审议通过之后再下达。但是今年,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授权,对部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提前发放。今年年初还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为了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年初就采取了全面降准的措施,对小微企业包括小规模纳税人采取了减税降费政策,多管齐下加大逆周期调节。我相信,在全国上下共同努力,今年能够实现目前制定的经济增长目标。

看点4: 就业怎么稳?

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把稳定和扩大就业被摆在更重要位置

新京报:就业问题每年都是两会关注的热点,今年的就业形势怎么样?

马志刚:今年的就业形势,从目前的情况看总体稳定,但也面临一些新的变化,可以说是有“稳”也有“变”。从“稳”的方面看,去年的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各月的城镇调查失业率都保持在4.8%-5.1%之间,低于年初5.5%的预期。但是从“变”的方面看,外部的环境复杂严峻,经济运行下行压力不断显现,这种压力也会一定程度上传导到就业领域。再加上新增劳动力供给维持高位,像今年高校毕业生达到834万,较上年增加14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应该说就业的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突出。

新京报:假如GDP保持在平稳或者下行的走势,那么GDP怎么跟就业匹配?

马志刚:就业和经济增速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但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这是争论比较大的一个课题。但是比较明确的就是,经济结构的优化会增加就业弹性。所以我们看到这些年,其实经济增速并不如前些年高,但是就业总量还是在增加。这也说明我们的结构在优化。今年就业还将出台一些比较新的政策,力争能够在新增就业上有更好的成绩。

看点5:今年民生领域有哪些亮点?

起草组对养老、慢性病、老旧小区改革等问题高度关注

新京报:报告对于今年的民生工作有哪些安排?起草组在起草过程中都重点关注了哪些问题?

马志刚:悠悠万事民为先。今年的财政收支压力趋紧,但是基本民生保障的力度不会下降。报告将提出切实措施保障好基本民生,推动解决重点民生工作。对一些重大的民生热点问题,报告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回应。

我们起草组在起草报告过程中,对人民群众关注的民生焦点问题、重点问题都高度重视。比如养老问题。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老人生活的好、乐享晚年,年轻人就减少了后顾之忧。又如,老旧小区问题。这些年城乡居民对老旧小区改造尤其是加装电梯诉求十分强烈,我看地方有个电视台春晚就有专门针对这个话题的小品。

还有一些热点问题,比如农民工工资问题,起草组也比较关注,保障农民工工资对实现农民增收,意义非常重大。农民工对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没有农民工的披星戴月辛勤劳动,就没有城市高楼大厦平地而起,甚至可以说就没有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这些年来,每年都会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可是每年仍会发生欠薪讨薪事件。我们起草组在起草报告过程中有一个想法,能不能通过采取一定的制度保障,从根本上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在欠薪问题上实现“天下无案”。

当然起草组关注的热点比较多,不太可能全部在报告中体现出来,我们要在有限篇幅中尽可能体现出全国人民的最大公约数。

新京报:民生热点问题很多,哪些会写入报告?怎么选择?写入报告的热点问题,线索来源是什么?

马志刚:政府工作报告每年也就2万字左右,所以只能选择一些重大的民生热点问题。围绕社会关注的一些焦点问题,我们在讨论哪个写入报告哪个不写入报告的时候,起草组成员之间会有争论,甚至有激烈的争论。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起草组通过各种渠道,包括你们媒体的渠道、调研渠道等,来了解民之所望。起草组成员会进行广泛地调研,去年大规模、系统性的调研不下6、7次。

新京报:今年的财政收支压力趋紧,财政收入是不是会有一定的下行压力?在这种条件下民生的力度不减,二者之间如何平衡?

马志刚:这些年无论财政压力有多大,收支有多紧,基本民生保障的力度都不会减。我们“政府”前面有两个字是“人民”,政府做的任何事都是以人民之心为心,把为人民群众办事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上。所以无论财政收支压力有多大,基本民生支出都会保障。当然肯定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看点6:减税降费有哪些新安排?

最终方案会符合市场主体的期望

新京报:“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更大规模”有多大?

马志刚:减税降费一直是市场主体关注的一个焦点,关注度非常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去年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减税的议题就不下十次。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更大规模”怎么理解?政府工作报告有一些新的改革举措。其实,今年年初的时候,对小微企业的减税已经作出了新的安排。

减税是一项重大改革举措。我国现在很多税都是共享税。所以关于减税降费的方案要反复测算,一些还要和地方一起研究协商,同时还要考虑到减税的可持续性等方面。最终的减税降费方案出台后,无论是从减税降费的力度来讲,还是从大家预期来讲,我感觉会比较符合市场主体的期望,能够起到有效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作用。

新京报:有个别声音说“信贷放水”,你怎么看?

马志刚:我国不会搞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因为这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很多问题,报告这方面会有所体现。1月份贷款同比多增主要是由于宏观调控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货币政策传导出现边际改善和一些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从总量看,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体现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逆周期调节的要求,节奏上也有春节等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宏观杠杆率保持稳定,谈不上“放水”;从信贷结构看,主要是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制造业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明显加速,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提升,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最新产品推荐